音乐:陈华耀-时光清浅
歌曲:电气樱桃-罐头房
作者|李雪
(相关资料图)
来源|李雪爱与自由
最近,网络上关于高考填志愿的争论尤为激烈,不少学生家长因为孩子大学选专业的问题,焦头烂额。这两天各地中考成绩也陆续放榜了,如今中考的不易已经超越高考,除了中考高考各种择校择专业的艰难,我看到的是无数胜似十年寒窗苦读的焦虑的妈妈们。
学习 ≠ 上学
读书学习,不等同于上学。上学,仅仅是去学校听几个老师说话。(遇到温柔有爱的老师,或碰到吸食孩子生命力的老师,都有可能。)
所以,重要的问题是:你到底是要上学,还是要真的学习?
这样问,不是说人不应该上学。上学不上学不重要,重要的是:你有没有真的在学习。
学习是无法自欺的。
自欺欺人地往脑子里塞进一堆知识碎片,花大量时间做无意义的作业,并不是学习。
学会的标准是:真的完整理解了事物的逻辑链条。
学习的意义是:完整体验“自主观察,独立思考,寻找资源,解决问题”的过程,并且从这样的过程中愉悦自己。
如果在学校里每天逻辑都是破碎的,甚至老师的教导是反智的,学生没有探索新事物的主动性和满足感。那就是没有在学习,大学毕业也是文盲。
所以,重点不是学区房,不是中考高考,而是诚实地自问一句,孩子真的在学习吗?
每个孩子天生都有探索新事物的热情和逻辑能力,如果现在没有了,是被谁毁掉了?
假装学会了
如果一个事情表达不清楚,并不是单纯的“不擅表达”,而是没思考理解清楚事情本身。本身想清楚了,必然能表达清楚。就跟解数学物理题一样,一步一步的逻辑因果都很清晰。
比如说,一个人不擅表达情感,并不是他情感能力完备却不表达出来,而是心智水平不足,情感通道受损。真的内心有爱,无论是语言、肢体、表情以及处理事情的方式,情感都会自然流动。
一个事情,讲不清楚或写不清楚,因为压根没思考清楚。
没有思考到根本上,逻辑不完整,就会东扯西扯,再拽一堆专业名词,掩盖自己的逻辑缺陷“反正你看不懂,是因为我太专业高深”就行了。
学习,意味着什么
然而,学习这个事情,对于主体性弱的人,是很痛苦的。因为知识不是作为客体在取悦人,而是在定义人:你总是不够好,你需要更多的知识技能完善自己,你才配活,才能幸福。
对于没有主体性的人,学习等于自我轰炸。多艰难啊!
主体性强大的人,不觉得需要学习进步来完善自己,反而吸收新东西特别轻松容易。就像海绵遇到水自然会吸收,而不是先觉得“我不好,我必须吸满水才够好”。
同时,主体性强的人,会拒绝那些损耗自己、不能愉悦自身的知识技能。
对于主体性强的人,学习等于愉悦自己。多自然呀!
多数家长觉得学习是件苦差事,没有孩子会愿意学习,所以必须盯着孩子写作业。这些家长自己的主体性已经丧失,于是竭尽全力去摧毁孩子天生的主体性,直到孩子变得跟自己一样,整天散乱内耗的同时,自我逼迫上进,就觉得这孩子教育好了。
完整而美好,是怎么回事
拥有内聚性自我是种什么感觉呢?
—— 我是好的、完整的,这个“美好而完整”的感觉首先存在,然后我选择去体验个事情,吸收新的经验进来。
我是主体,而事情是在我之外的客体。我可以去观察客体,了解它的现实,有逻辑地去做事情。事情结果如何,不受我掌控,也不影响我本身的存在。
—— 在这个过程中,我增加了对外部客观现实的理解,吸收到新经验。
没有主体性,则变成了事情在定义我:事情做得好,可以对外炫耀吸引认可,然后自恋上头,被小我攫取;事情搞砸了,我罪该万死。
当今社会对妈妈们的要求太高了,总是把孩子的成绩与妈妈的价值挂钩,为什么妈妈就得是育儿专家呢?
事实是:如果父母自己不拿孩子的成绩跟自己的价值挂钩,那么,我们每个人,都可以管好自己的边界,不把焦虑控制的魔爪伸向自己的孩子。
作者介绍
李雪,心理学学者,新浪微博@李雪爱与自由。著有《当我遇见一个人》《走出剧情》《有限责任家庭》。当当、京东、淘宝、亚马逊,全平台在售。
主播介绍
米雅,尹建莉父母学堂主播。好妈妈绘本馆馆长,让每个孩子畅游在五彩斑斓的绘本世界中。